什么是胃息肉?襄阳东大胃肠
医院胃肠科专家谭周惠主任指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大约三分之二的息肉出现在60岁以后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和人群胃息肉发病率也比较高。绝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而且也只有一部分息肉有癌变的倾向,需要积极的治疗。

从病理学的角度,胃息肉主要有下面几种:
1、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主要病因。增生性息肉一般生长在胃窦部,而且常常多发。这种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但是不高。增生性息肉一般是半球型的,表面可以光滑,也可以有充血水肿。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如不清楚病情 可点此让专家为您免费分析
3、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也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癌变率则在50%以上。这种息肉也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的几率分别为不超过30%~58.3%。
4、息肉病: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很多类型,比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等。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还有一些黏膜下肿瘤,比如胃肠道间质瘤,脂肪瘤等也可以表现为息肉样的病变。

胃息肉的症状表现:
谭周惠主任表示,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出现类似症状需提高警惕 点击咨询在线专家
如何预防胃息肉癌变?
鉴于胃息肉有癌变的可能,一般检查出胃息肉的时候就直接予以切除,为了预防胃息肉癌变,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对息肉进行内镜(胃镜、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变十分有效的措施。
2、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复查,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由于绝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病变,仅仅少数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因此,在减少恐惧心理的同时,应以正确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还有其他疑问?点击咨询在线专家
高频电凝电切术 胃息肉治疗
对于胃息肉,由于其癌变的可能性,许多患者一旦发现,即刻切除,目前胃息肉的治疗方法很多,高频电凝切除术无疑是为简便为有效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无痛内镜下用高频电凝术切除息肉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且病人费用较低,并发症较少,还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什么是胃息肉?”的详细介绍。襄阳东大胃肠
医院胃肠科胃肠专家提醒广大患者:治疗胃息肉选择正确的医院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些不正规的医院对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帮助,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让患者一直得不到治愈。我院已开通在线预约服务。如有其他疑问,可拨打健康热线:18062257965或者点击在线咨询QQ:82010120